为了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西部广阔的舞台上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今年湖北文理学院与西藏山南地区琼结县取得联系,经过层层选拔,考核,选出 党员王松、沈盼、戴昊奇、和风帆4名大学生志愿者组成首批“格桑花”支教团队,到西藏琼结县从事为期半年的义务支教。
支教成员之一和风帆说:“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尤其是一名大学生党员,应该肩负起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传递奉献精神,弘扬社会正能量。”问及为什么选择去支教时,四位大学生志愿者异口同声地说:“因为需要。”他们说,选择支教,是因为知道有人需要他们的帮助,而他们也将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带着满满的爱心与激情,去奔赴那个需要他们的地方。
选拔出来的四位学生均品德兼优,专业成绩优异。在出发前,他们就商量着为支教做足准备。不仅有专业知识存储准备还有体能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准备。因为山区可能交通不便,体能素质要求过硬,为了锻炼体能,他们每天晚上都相约一起在操场跑步或是一起打篮球,做好充分的体能准备。其次,他们还通过网络详细了解了西藏琼结县的具体情况,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做了详细的了解,做足心理准备。
支教团成员都是第一次来西藏,长时间的旅途跋涉以及高原气候的影响,给队员们身体造成许多不适,但是困难没有打倒他们。支教团成员很快克服海拔、气候、饮食等种种困难,投入到工作,在教育教学、助学扶贫、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作出积极努力,并配合当地党政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琼结县有一所初中,五所小学,学校之间相距甚远,师资力量缺乏。王松、和风帆分在琼结县初中,负责英语、化学、物理的教学。沈盼、戴昊奇分在琼结下水完小学、希望小学,负责英语、美术、数学的教学。
在那里,除了要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如何教好大山里的孩子是团队成员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他们所支教的学校,地处大山深处,教育资源匮乏,学生入学年龄普遍偏大,基础非常差。
为了教好学生,支教队员们虚心向学校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授课经验,起早贪黑陪着孩子们晨读,利用课外活动带领他们练习英语对话。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他们经常放弃节假日休息,辅导后进学生。他们每天都要花费许多心思和时间在备课上,他们绞尽脑汁的尝试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能够接受喝消化他们所教授的知识。
“这次我们与以前支教不同,时间有限,教课的内容不仅要教文化课,更重要的是以‘精神帮扶’为主。”队长和风帆说,“我们自费给孩子们买了笔、橡皮等学习用品,为了他们的快乐,我们来到这里。希望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给孩子们带去更多不一样的知识,让他们了解更广阔的世界。
支教的生活是艰苦的,更是孤独的。支教成员们努力在枯燥的生活中寻找着乐趣。他们利用空闲时间,去大山里采些花花草草来装饰房间。简陋的房间里摆上几盆自采的花花草草,不仅平添了几分幽雅,他们的心情也会因此格外舒畅。课余时间他们还会组织孩子们到操场上一起玩游戏,不仅大大增进了他们与孩子们的感情,也让孩子们拥有丰富快乐的课余生活和珍贵的童年记忆。
每天的支教生活非常艰辛,但面对孩子们满脸纯真的笑容,他们坚持着一种信念:“只要还有能力帮助别人,就绝不袖手旁观。”为了和孩子们有更多的交流时间,队员们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休息时间都在陪孩子们做游戏,学画画,唱歌跳舞。回到休息的地方,队员们还要准备第二天的课程,常常熬到晚上12点多。
功夫不负苦心人,团队成员的全心付出换来了学生们优异的成绩,在期末统考中,他们所支教的学校获得了全县统考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青春是用来奉献的,青春的我们富有朝气,我们活力四射,我们敢作敢为!青春的我们应该尽全力做好我们该做的事,到达一个自己都想象不到的高度!青春并不短暂,只要你拥有一颗年轻的心,只要你的生命中写下了奋斗和奉献这两个词,你就拥有了一份和太阳一样灿烂的青春。“格桑花”支教团队用奉献将他们的青春绽放在雪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