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信息动态

科研兴校提实力 内涵发展助创大 湖北文理学院科研处“创大”成果掠影
发表时间:2013-05-21 作者: 浏览:

近年来学校科研处工作思路清晰,带领全校教师真抓实干,提质精进,扎实推进综合性大学建设。学校科研工作秉承着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突出特色,重点突破,完善机制,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紧密结合“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之路”的办学思路和“区域一流、特色鲜明、高水平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奋斗目标,实施“科研强校战略”,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科学研究。在具体做法上,坚持四个结合??坚持抓“见效快”与抓“管长远”的相结合(即在超常规的抓项目、成果的同时,还要遵从科学研究的规律,制定科研工作的整体规划,统筹规划学校科研发展);坚持抓重点与抓一般相结合;坚持抓纵向与抓横向相结合;坚持抓团队建设与抓平台建设相结合。在政策激励上,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同时,积极引导科研工作从四个方面实现转型:战略目标的转变: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科研导向的转变:从“S”(科学研究)向“STS”(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社会需求)转变,既要进行纯科学研究,又要面向企业、社会提供科研服务;获取资源的转变:要从纵向为主的单轨型向纵横并举的双轨型转变,实现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并驾齐驱。科研方向的转变:要从单一的科研方向转向兼顾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的综合方向。同时,学校还从2009年起,每年以不少于600万元的经费投入,支持科研工作。在科研管理上,实行“政策导向、目标管理、任务约束”的管理模式,实施学校科研工作目标责任制、科研工作院长负责制、学科带头人负责制、项目负责人负责制等一系列科研工作责任制,并在年初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责任主体,明晰管理权责。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学校的科研工作取得了初步进展,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一、纵向项目不断突破
    新措施的出台,增强了全校上下的科研意识,调动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2010年学校获得教育部项目7项,在全省所有高校中名列第7位,省部级及以上项目达23项,其中国家自科项目1项;2011省部级及以上项目28项,其中国家自科项目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2012省部级及以上项目41项,其中国家自科项目7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级项目已达到两位数。
    二、横向科研经费提量提质
    学校教师服务地方意识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日益提升,横向科研经费2010年607.8万元,2011年2007万元,2012年2072万元,达到学校横向科研提量提质的目标。
    三、科研团队逐步形成
    围绕襄阳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实施了特色科研团队建设工程,引入竞争与考核机制,通过评审确定了6个重点建设创新团队和9个重点培育团队,学校给予每个团队10-20万元的经费资助,鼓励科研团队与我市企业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研究。
    学校瞄准襄阳市产业集群和经济社会需求,与企业行业政府携手打造了多支高水平的联合研发团队。其中,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管理技术研究团队、汽车用环保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汉江流域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被评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
    四、科研平台初具规模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平台建设,重点投入建设了一批覆盖面较广、基础性强、利用率高的校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形成了一批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同时,紧密围绕襄阳市的重点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在襄阳市骨干企业的支持和帮助下,建设了一批有较高水平的科研平台,较大地改善了学校自然科学研究的条件,促进了科技创新团队的成长和高水平研究成果的涌现和科研成果的转化。
    学校现有国家科研平台5个(其中共建3个):中国三国文化研究基地、中国屈原学会宋玉研究中心、国家汽车零部件检测重点实验室(与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共建)、国家动力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与湖北蓄电池质检中心、武汉理工大学共建)、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与湖北蓄电池质检中心共建);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鄂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个:低维光电材料与器件实验室;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汽车零部件制造装备数字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了“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文理学院分中心”。与襄阳市政府、省科技厅、华中科技大学、珠江数控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了“襄阳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
    五、科研能力显著提升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学校整体科学研究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近年来学校进一步瞄准国家级科研课题,多次聘请知名专家来校指导,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近5年,学校教师主持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93项,省部级教研项目28项,获得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6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11项,出版著作和教材145部,发表学术论文634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238篇。学校制定了有力政策和措施激励师生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的热情。截止2012年,学校专利历史申请累积量873件,职务专利申请量一直位居湖北高校前十强。2012年,学校职务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位居湖北省高校第五名和第十名。学校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高水平科研课题的能力显著提升。
    六、服务地方成效显著
    近年来,学校“坚定不移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之路”,积极围绕襄阳地方社会需求和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促推襄阳经济社会发展和“四个襄阳”建设,在科学技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成果显著。近3年来,学校已有30多项研究成果被襄阳市相关政府部门采用或转化,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开展的专项课题研究有20多项,与企业签订横向科研项目的合同金额达到5716万元,到帐经费近4700万元。紧密围绕襄阳市重点产业集群和骨干企业的技术需求,以汽车产业、制造装备、化学化工领域为重点服务对象,学校与地方企业开展了广泛深入的产学研合作。学校汉江研究院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服务地方文化事业发展。一是开展地方文化研究,如三国历史文化系列研究:《三国政治制度剖析》、《三国儒家思想研究》、《三国礼仪习俗研析》、《三国经济发展探索》、三国科技成就探秘、《三国著名战例新探》、《三国民族关系新析》、《三国历史人物新评》、《三国文化艺术散论》,释道安系列研究:《道安著作译注》、《道安研究》、《道安在襄阳》等,传承和拓展了地域文化。二是积极参与襄阳市政协组织的调研活动,先后执笔撰写了系列调研报告:《新襄阳城市人文精神研究》、《关于加快推进襄宜南一体化发展的建议》、《绿色襄阳发展战略研究》、《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对策研究》、《襄阳市主要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等,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为领导战略决策提供参考意见。三是积极参与《襄阳市樊城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验区》研究,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之路,探索新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新路。
    七、产学研合作成绩斐然
    1.与湖北新火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轿车轮毂轴承单元创新工程项目”获得2011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二等奖。在此项目开发中主要完成轿车轮毂自动装配生产线的检测与控制系统设计。
    2.与湖北中航精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高安全、高精度轿车座椅调节机构的研发及产业化技术创新工程项目”获得2011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三等奖。在项目研发中,主要完成多种规格滑道的自动装配生产线总体方案设计任务;并定性定量研究了滑道装配线精度与产品精度的相关性,重点分析各装配机构制造精度及定位精度、运动精度及重复精度与产品零件精度的关系,并为采购零部件质量控制提供有力依据;
    3.主持与东风旅行车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校车项目获得2011年襄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该项目已获得湖北省2012年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4.环保产品??聚氨酯MDI系列环保型固化剂的研发。学校自2006年与襄樊精信汇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了多年的深入合作,获得3项发明专利授权,从2007年底至今,已批量生产5400多吨,产值1.1亿左右。该项目2010年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三等奖。
    5.摩擦材料用多组分改性酚醛树脂项目研发。本项目是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出的课题。襄阳是我国最大的摩擦材料生产基地,摩擦材料占全国65%的市场份额。
    6.新能源?混合动力技术的合作研究。结合襄阳市新能源汽车发展需要,学校与襄阳市电动汽车骨干企业:襄阳宇清汽车公司、襄阳高新青山电动汽车公司就新能源?混合动力技术研究深入开展了“产学研”合作。
    7.专用汽车的市场需求调研和新产品联合设计研发。结合襄阳市传统汽车产业面对新的市场机遇创新发展的技术需要,学校与东风襄阳旅行车有限公司就专用汽车的市场需求和新产品设计研发开展了多年的深入合作,设计出专用小学生系列校车,申报了8项专利。
    8.特色节能、环保产品的联合设计研发。结合襄阳市特色节能产品??大型汽轮发电机试验站的技术需求,学校自2005年与湖北欧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多年的深入合作,研制出大型汽轮发电机试验站智能控制系统,经过鉴定该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近三年该产品的产值已超过6700万。该项目2010申报了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奖。
    9.与东风旅行车有限公司、宇清电动汽车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纯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并共同申报了国家863项目“插电式商用车用电驱动机械式自动变速驱动系统开发”,项目总经费200万元。
    10.2010年12月,湖北新火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学校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投入50万元在学校设立奖学金,为企业订单式培养学生。
    11.与博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共建“博亚设计室”,研发设计了一系列新产品。
    12.与湖北统领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共建“水泥助磨剂研究所”。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产品检测和图书资料查询,并专门选派教师到企业参与新产品的研发和老产品的性能完善。合作开发了新一代无毒、无氯、高效、环保的TL-T3型液体水泥助磨剂,提升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13.与天舜集团开展校企合作已有五年多,双方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培养输送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也成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同时我们也开展了一系列实质性的合作,如进行了合成氨冷却水循环系统改进、碳化塔冷却装置的改造、造气工段废热锅炉设计及两钠工段低温废热回收装置设计等为企业创造价值500多万。
    14.与襄阳新立恒星活塞环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利用其理论和技术优势,专门为企业开发出了一种能够有效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含铬废水的工艺技术;并根据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可行的现场实施方案,协助其实施,使企业的废水达标排放。

打印】【 关闭】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