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湖北省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襄阳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湖北文理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学科建设,促进学科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提高学科建设的质量与水平,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学科建设成绩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十二五”学科建设成绩
“十二五”期间,学校学科结构得到初步优化,基本形成了以工为主、文理支撑、突出应用、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目前,学校拥有理、工、文、法、艺、经、管、教、医9大学科门类,主要涉及37个一级学科。
“十二五”期间,立项建设机械工程等4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和化学工程与技术等4个校级重点学科,学科结构进一步改善,学科方向趋于稳定,研究领域特色凸显;引进“分子医学”等5个海外团队,建成“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管理技术”等5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学科人才不断汇聚,学术梯队初步形成;获批“低维光电材料与器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汽车零部件制造装备数字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校企联合研发中心、技术转移示范中心共10个,学科平台日益壮大。重点学科、海外团队与省级创新团队、省级学科科研平台的具体名称分别见表1、表2和表3。
表1:湖北文理学院省、校两级重点(培育)学科
学科层次
|
学科名称
|
学科层次
|
学科名称
|
省级重点(培育)学科
|
机械工程
|
校级重点学科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中国语言文学
|
临床医学
|
政治学
|
工商管理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艺术学理论
|
表2:湖北文理学院引进海外团队与省级科研创新团队
类 别
|
创新团队名称
|
引进海外团队
|
分子医学团队
|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团队
|
农业大数据处理技术创新团队
|
结构生物学与药物化学团队
|
动画影视艺术协同创新团队
|
省级科研创新团队
|
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管理技术
|
高可靠、可信服务组合的研究与应用
|
汽车用环保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
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及器件研究与应用
|
汉江流域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
表3:湖北文理学院省级学科科研平台
类 别
|
学科科研平台名称
|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
汽车零部件制造装备数字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
省级重点实验室
|
低维光电材料与器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设计与测试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电动汽车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
|
湖北省校企共建酚醛树脂改性及应用研发中心
|
湖北省校企共建压敏电阻器研发中心
|
省级科技合作基地
|
湖北省农业大数据处理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省级培训基地
|
湖北省知识产权培训基地
|
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
鄂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
汉江发展研究中心
|
“十二五”期间,在学科建设的引领下,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取得突破,顺利启动全程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累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12人;科研实力显著提升,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33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1项,年均发表高水平科技论文与获专利授权近1000篇(项),纵、横向科研经费大幅提升,达到年均3400多万元;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大幅提高,地方“智库”和人才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总体概括,“十二五”期间学校学科发展迅速,学科结构进一步改善,学科方向趋于稳定,学科特色逐渐显现,学科人才不断汇聚,学科平台初具规模,科研能力不断提升,科技成果产出增量提质,人才培养质量与层次逐步提升,全程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取得突破,对接地方支柱产业,社会服务卓有成效。学科建设工作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为学校建设地方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战略目标夯实了基础。
(二)“十二五”学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校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科意识仍较为淡薄,学科龙头地位尚需进一步强化,建设模式有待完善;学科特色不够突出,面向新兴发展产业和国家急需产业的新的学科增长点较少;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学科团队的学术影响力较弱,竞争力不强;学科资源整合不够,高水平学科平台数量偏少;还没取得明显的、代表学科水平的标志性研究成果,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的引领作用尚不显著;学科建设绩效的考核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既没有获批硕士学位授权专业点,也没有获得硕士学位单位授权。
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从国家政策导向来看,国务院“双一流”总体方案出台,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导向,指明了教育、科技创新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把发展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和自主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这为学校学科发展提供了契机。
从区域经济建设来看,湖北省确立“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发展定位和正在实施“两圈两带”的发展战略,有利于更好地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创新能力。省教育厅制定了高校学科建设的“三双”(双一流、双促进、双服务)目标,大力开展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工作;同时,襄阳市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正大力推进跨越式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开展“一个龙头,六大支柱”产业的优化升级,这些都为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拓展了新空间,带来了重要发展机遇。
从自身发展来看,学校正积极争取将创建综合性大学事业纳入湖北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重点项目之中,省、市支持政策相继出台,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在创建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引领下,全校上下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这为学校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与驱动力。
(二)挑战
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校学科建设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给学校学科发展带来挑战。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尤其是国家教育拨款制度的改革,将建立以基本拨款、专项拨款和绩效拨款相结合的制度,逐步形成弱化专项拨款、强化绩效拨款的机制。这势必会对学校学科整体水平相对处于弱势以及在省内排名靠前的优势特色学科数量偏少的现状形成倒逼发展趋势。
二是湖北省高等教育日趋激烈竞争形势带来挑战。湖北省正在由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迈进,省域内高校林立、整体学科水平较高,地方性高校的学科建设面临着十分激烈的竞争形势。目前学校尚没有进入国内学科排名前30%或前10名的学科,学科竞争力不强,影响学校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三是学校学科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衔接紧密度不够带来挑战。学校现有优势特色学科支撑襄阳市“一个龙头、六大支柱”产业重大关键技术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尚比较欠缺,学科研究方向与行业重大发展方向契合度、适应性、支撑度不够,影响了优势特色学科的优势和特色进一步凸显。
三、“十三五”学科建设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十三五”学科发展思路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根据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教育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求,以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尤其是襄阳市“一个龙头、六大支柱”产业的重大需求为出发点,以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为龙头,以省、校两级重点(培育)学科建设为支撑,以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梯队建设为关键,以争取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为契机,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调整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培育优势特色学科方向,汇集高水平学科创新团队,构筑高层次学科平台,完善管理、考核与激励机制制度,全面提升学科整体实力和水平,为把学校建成地方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二)“十三五”学科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按照学校建设地方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完善“以工为主,文理支撑,突出应用,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定位,以调整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为主线,构建以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为龙头、重点(培育)学科建设为支撑、优势特色学科方向或学科领域建设为基本单元的三个层级的学科建设体系。努力建成2-4个省(校)级优势特色学科群,积极增列2-4个省(校)级重点(培育)学科,大力扶持并培育一批发展势头旺盛、发展前景广阔的特色学科方向或学科领域,彰显“方向明确、优势聚集、交叉渗透、差异发展”的学科建设理念。在学科建设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开办研究生教育,扩大研究生在校规模,获批3-5个硕士专业授权点,力争早日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全面提升学校学科发展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实现“体系完整、特色突出、引领发展、服务社会”的学科建设成效。
2、具体目标
(1)办学层次提升目标:在工程硕士、新闻与传播、临床医学和社会工作等领域率先取得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资格并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使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200人左右;力争把学校建成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2)重点学科(群)建设目标:努力建成1-2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2-3个校级优势特色学科群、3-5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6-8个校级重点(培育)学科;努力实现2-3个学科跻身省属同类高校前三名,2-3学科水平进入国内学科排名前30%。
(3)学科队伍建设目标:在重点建设学科(群)中培养和引进10名以上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和知名度的重点学科带头人、若干名在本省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后备带头人以及一大批学科学术骨干;组织培育10个以上的学科创新团队,争取半数以上能够进入省教育厅“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或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创新群体支持计划”。
(4)学科平台建设目标:集中力量抓好现有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人文社科基地等省级学科科研平台的建设,力争国家级学科科研平台立项建设获得突破;继续完善现有市级、校级实验室、研究所和工程中心(基地)等学科科研平台的建设,争取新增省级重点(示范)实验室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和省级人文社科基地等省级学科科研平台8-10个。
(5)学科创新水平建设目标:培育一批有前景、有特色的重大学科科技项目,力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计划项目有所突破;重点学科层面上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达到100项以上,省部级科研项目达到200项左右。获得省部级科技奖项达到25项以上,力争国家级科技奖项获得突破。
(6)学科服务社会建设目标:逐步向地方开放各级各类研究平台、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办学资源,为地方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围绕襄阳市龙头及支柱产业,为地方开展急需人才系列培训,充分发挥高校智库作用;通过开展科技攻关、项目联姻、成果孵化等形式,组建以学科团队为核心的高水平合作团队,联合政府、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建立面向
区域的开放式科技创新服务模式。
(三)“十三五”学科建设主要任务
1、重点开展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打造省、校两级优势特色学科群
积极开展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前期建成机电汽车学科群、食品新型工业化学科群和文学与文化传播学科群3个省、校两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后期筹建新能源新材料等1个或几个校级优势特色学科群。
分层次、有重点地加强优势特色学科群相关的重点学科建设和学科方向建设。省级重点学科为第一层次,对现有的4个省级重点学科分步实施重点投资和建设,力争“十三五”期间使其率先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校级重点学科为第二层次,将持续支持现有4个校级重点学科的建设,使其中1-2个达到省级重点学科的水平,并增列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新兴优势特色学科方向作为第三层次,重视与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方向建设。
2、着力加强学科教育质量与办学层次提升工作,推动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和授权点建设
继续加大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力度。探索校际、校企共育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进一步巩固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联合培养机械制造、车辆工程、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工作;积极推进与江南大学、西南大学联合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工作。
主动适应研究生教育改革形势,扎实推进硕士研究生授权点申办和建设工作,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改革、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及实习实训等各环节积淀研究生培养经验,为申报硕士学位单位授权做好准备。
3、实施“学科团队、条件、创新水平”提升计划,丰富学科建设内涵
实施学科团队提升计划,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加大力度引进学科建设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每年投入人才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优先支持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引进领军人物和学术骨干力量。充分发挥学科领军人物的品牌效应,围绕领军人物配建高水平的学科梯队和学术群体。
实施学科条件提升计划,科学编制学科平台项目库,优化资源配置,创建集成式科技创新大平台。将全校已建、在建和拟建的学科平台项目整合汇总,规范编撰入库,全面建成湖北文理学院学科平台项目库,实现“在建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筹划一批”的持续滚动建设格局。按照“构筑大平台、凝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实现大转化”的要求,围绕优势特色学科群和重点学科,整合学科资源,加大投入力度,每年投入3000万元以上资金建设资源共享的高水平集成式科技平台,实现学科平台建设由小型、分散、无序的模式向大型、聚合、有序的集成模式转变,为凝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实现大转化提供有力支撑。
实施学科创新水平提升计划,拓宽项目渠道,孵化培育高层次项目。重点建设的学科紧盯国家级项目,瞄准科技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培育一批有前景、有特色的重大科技项目,力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计划项目有所突破;同时强化地方性项目,加强与地方科技合作,做好省市重大项目规划与设计,积极承担地方科技计划项目,支撑引领行业产业技术进步。
4、突出学科建设社会服务内涵,增强学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升学科影响力与社会声誉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贡献促发展”的理念,将社会服务纳入学校总体规划,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利用学科建设成果,服务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围绕襄阳市龙头及支柱产业,为地方开展急需人才系列培训,充分发挥高校智库作用;通过开展科技攻关、项目联姻、成果孵化等形式,组建以学科团队为核心的高水平合作团队,联合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为行业解决技术难题;按照“带着理论进社会,深入社会解难题”和“带着项目到一线,深入一线找课题”的工作思路,通过广大教师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促进教师了解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教师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学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与声誉。
四、“十三五”学科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确立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
学科建设对学校发展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作用,是学校实现高质量本科教育和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是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产生创新成果的基地,也是高校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围绕学科建设发展目标,不仅能够把人才聚集起来,还能有效地发挥人才的群体效应,形成合力,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因此,全校上下务必统一思想认识,坚决贯彻执行“学科兴校”的发展战略,确立学科建设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龙头地位。
(二)健全学科建设制度体系,加强学科建设的组织与领导
建立健全由校长、分管副校长、有关职能部门、院系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共同组成的湖北文理学院学科建设委员会,全面负责与统一组织领导全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工作。各二级学院和研究所相应设立“院(所)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各学院(所)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工作。由此,形成校、院两级学科建设指挥管理体系,对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大项目实施“立项先行、实效监督、滚动建设”的运作模式,加强管理与监督。每月召开学科建设研讨与经验交流会,探讨学科建设的问题和交流学科建设的经验,并采取“学科特区”、“人才特区”、“改革试验区”等改革措施支持项目实施。
(三)开展管理创新,完善学科建设绩效考评机制
对优势特色学科群和重点(培育)学科的建设均实施首席负责人制,在行政管理、科研管理、教学管理等方面全权负责,统筹人力、科研、教学相关资源,努力形成管理规范、分工负责、团结协作、高效有序的工作机制。
完善学科建设绩效考评机制。改革学科考核与评价制度,建立以目标任务为导向、以学科(方向)负责人为主体、以学科建设绩效为核心的考核评价制度。
(四)多渠道筹措学科建设经费,加大学科建设经费投入
除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建设的经费投入外,还通过开展校企、校所产学研合作争取横向资金投入,并通过学科优势去竞争重大研究项目和工程项目自筹学科建设经费,从而建立多渠道的学科建设经费筹措方式,每年确保不少于3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学科建设。
(五)扩大校校、校企交流合作,营造学科建设文化环境
扩大与国际、国内高校的交流与合作。聘请世界知名学者和国内一流学术大师来学校工作或讲学,传播国内外前沿学术思想,促使部分教师在对外交流中走向学科前沿,寻找学科发展的新增长点。创造条件派出更多的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干部外出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或从事科学研究与考察,并建立校内学术交流和学术报告制度,采取多种形式,促进校内不同学科和院系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深化校地校企合作。积极邀请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协同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与企业合作共建科研平台,共建研发团队,共同解决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和校友优质资源,助推学校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