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规划

湖北文理学院“十三五”科技与产业发展规划
发表时间:2017-03-03 作者: 浏览: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科技与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推动作用,提高科技与产业建设的质量与水平,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湖北省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襄阳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湖北文理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科技与产业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主要成绩
1、科研规模不断壮大,科研实力显著提升
“十二五”期间,学校国家级科研项目由2011年度的5项增长到2014年度的15项。全校共获得国家自科基金、社科基金和科技专项项目共计5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45项;市厅级科研项目363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3项;省部级项目和成果奖均在“十一五”期间总量基础上翻了4番;市厅级科研成果奖220余项,市厅级科研项目累计达到360余项;科研经费由“十一五”末不到100万元增长到2014年度突破5500万元,“十二五”期间科技经费总量超过1.6亿元,项目层次与规模连年攀升;发表论文数量超过4750篇,其中核心论文1047篇,检索收录论文达到4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137部;师生获得授权专利数量稳居全省高校十强。
2、科研团队层次提升,科研平台初具规模
“十二五”期间,学校已获批在建有“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管理技术”、“汽车用环保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汉江流域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高可靠、可信服务组合的研究与应用”、“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及器件研究与应用”等5个省级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
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学校新增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分别是“低维光电材料与器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设计与测试湖北省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分别是“湖北省校企共建压敏电阻器研发中心”、“湖北省校企共建酚醛树脂改性及应用研发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汽车零部件制造装备数字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电动汽车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湖北省农业大数据处理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平台(“汉江发展研究中心”),1个省级培训基地(湖北省知识产权培训基地)。截止2015年6月30日,学校省级科研平台由原来的1个增加到现在的10个。
与此同时,学校还与襄阳市政府和有关企业合作共建有“襄阳市汽车用摩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襄阳市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襄阳市油菜籽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襄阳市木瓜膳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动汽车测试与设计襄阳市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市级科研平台。学校省、市两级科研平台建设初具规模,成效显著。大学科技园、“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的建设正稳步有序地推进。
科研团队的建设和科研平台的搭建,对于整合办学资源、汇聚学术队伍、提升科研能力、激发教师科研热情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3、校地合作互动频繁,服务社会成绩显著
“十二五”期间,学校紧紧围绕“科研强校”、“服务地方”、的发展战略,加强与地方的联系与合作,主动服务地方,取得明显成效,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主要体现在:一是与襄阳市人民政府、湖北省科技厅、华中科技大学、襄阳市珠江数控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共同组建襄阳市“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积极打造“政产学研”的合作体系,努力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二是积极向襄阳市政府申请“学科科研平台建设专项资金”和“校企联合科研基金”,支持学校学科科研平台建设,累计支持经费超过6000多万元;三是与一批地方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签订技术合同超过500多项;四是以“三进”活动为载体,建立了长效机制,有力地推动了校企、校地合作项目的实质性、持续性增长;五是积极向地方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提交决策咨询报告,“十二五”以来共提交相关咨询报告数百篇,其中被省、市主要领导批示或采纳的咨询报告就有数十篇,学校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智库”作用逐渐显现。
4、政策体系日益完善,管理制度逐步健全
“十二五”以来,学校先后出台了《教师科研业绩考评与奖励办法》、《纵向项目管理办法》、《横向项目管理办法》、《科研项目配套经费管理办法》、《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科研机构管理办法》、《中青年科研创新团队培养实施办法》等一系列科研政策,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健全管理制度,使学校各项科研管理工作日益走上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科研意识仍待加强,科研氛围仍不浓厚
一是对科研的认识还很狭隘,部分教师缺乏树立“大科研”的意识;二是对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认识仍不到位;三是对科研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教学、学科建设、服务地方的重要性认识还存在不足;四是对科研目的的认识功利性太强。科研意识不强、认识不到位,必然导致学校的科研氛围不浓厚,导致部分教师缺乏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致使部分教师学习动力不足、存在惰性思想,“钻研学问、坐冷板凳”的定力不够。
2、“科研人”规模偏低,团队合作意识不强
虽然“十二五”期间,学校的科技工作发展快速,科研规模初步显现。但从整体上看,一方面这些科技成果的取得仍然只是依靠一少部分人,“科研人”的规模与科研成果数量的规模不成比例,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数量整体上仍然偏低,“科研人”的规模急需提高;另一方面科研团队合作意识仍然薄弱,科研团队和平台的“空转”现象仍然普遍,科研方向难以凝练,研究力量难以汇集。
3、高质量研究成果少,研究特色仍不明显
主要表现着“四少”:一是能够体现学校科研实力、争取高层次成果奖励的研究成果少;二是能够彰显学校研究特色的标志性成果少;三是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化成果少;四是发表在高水平刊物(如SCI、SSCI、A&HCI、EI等)的文章少。
4、应用性研究薄弱,社会服务意识仍待增强
虽然,近年来横向项目经费的规模总量不断攀升,但这些项目和经费大多数是分散的小项目,质量偏低、经费偏少;既缺少大型横向合作项目,更缺少能够进行成果转化的技术攻关研究;学校服务社会的声誉度仍不高;从事社会服务与技术推广的教师群体仍太少。
5、体制机制仍然不够顺畅,组织管理工作仍需加强
一是科教协同机制尚未健全;二是校院两级科研管理体制仍需进一步理顺;三是科研平台、团队管理体制机制仍不健全;四是科研管理中的激励约束机制、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完善,调动二级学院和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主动性仍然不够。
二、“十三五”期间科技与产业工作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五大发展理念”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纲要》为指导,以国家“双一流”建设发展方向为引领,以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为目标,以服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人才队伍和科技平台建设为保障,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注重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自然科学研究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齐头并进,全面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支撑,以学校优势学科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和教育产业,推进“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的融合,打造属于学校的产业品牌,为建成地方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奠定基础。
(二)主要目标
——在规模方面,科技经费规模要“稳中求增、稳量增质、结构渐优”,科技产业实现年营业收入一亿元、利润1200万元、资产总额一亿元、控(参)股企业达到50家。
——在质量和效益方面,百万元以上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突破50项;成果转化效益突破2000万元;纵向项目中的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数量要大幅提升。
——在平台建设方面,新增8-10个左右省部级研究平台,力争国家级学科科研平台立项建设获得突破;加强已有平台的建设,重点建成5个具有较高水平和自身特色的自然科学研究平台,2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将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并将科技园打造成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将中原路创业中心建设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示范基地,并申报成为国家级“创客空间”平台。
——在团队建设方面,重点培育、建设10个左右特色鲜明、结构合理、有较强竞争力、能够承担重大科研课题的科研团队。
——在科研项目方面,国家级纵向科研项目获得立项达到10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立项达到200项,且质量要有显著提升。
——在科研成果奖方面,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1-2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达到30项。
——在成果转化方面,本着服务社会、服务教育的原则,加快学术成果转化,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力争完成标志性科技成果转化10项以上。
——在科研论文和成果方面,被SCI、EI、SSCI等检索的论文数要达到500篇,在C刊上发表的论文达到1000篇。不断培育和产出一批学术水平高、经济社会效益好的标志性成果,产生有影响的调研咨询报告50篇。专利授权量超过500项。
科技事业规划编制主要指标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湖北文理学院科技与产业规划编制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项目
十一五
末状况
十二五
规划指标
十二五
完成情况
十三五
预期指标
备注
 
 
 
省级及以上学科研究平台(基地)(个)
1(鄂北区域中心)
[5]
[10]
[9-12]
 
 
 
[]
内的数字表示五年累计数
科研创新团队(个)
0
[10]
[5]
[8-10]
国家级科研项目(项)
1
[20]
[56]
[100]
省部级科研项目(项)
20
[100]
[145]
[200]
国家级科研成果奖(项)
0
[2]
[0]
[1-2]
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项)
0
[15]
[28]
[30]
教材和著作(部)
15
/
[137]
/
发表论文,核心,检索收录(篇)
899,252,63
/
[4750,1047,400]
[500(三大检索)、1000(C刊)]
专利(项)
67
[200]
[245]
[500]

 
科研经费总额(万元/年)
756
5000
[17106]
8000
 
科技产业
主要指标
2016
2017
十三五末
 
营业收入(万元)
1120
2140
10000
利润(万元)
400
650
1200
2020年实现资产总额一亿元;控、参股企业数50家。

 
三、“十三五”科技与产业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创新团队协作能力
1、加强领军人才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力度。加大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力度,每年投入不少于100万元的资金设立“青年学术骨干基金”,重点培养青年学术骨干教师。
2、加强教师科研能力培育工作。每年投入不少于200万元的资金设立“教师科技能力培育基金”,支持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攻关等,加强科研能力培育,为学校科技工作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重点建设10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和若干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加强创新团队管理,完善考核政策,创新运行机制,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充分发挥团队在科技创新、合作攻关、成果产出、人才培养、梯队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的作用。
4、继续实施“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完善管理办法,强化绩效考核,发挥好科研启动基金在研究领域特色化、学科方向聚集度、研究成果转化性、社会需求导向性等方面的引导作用。
(二)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实施“平台支撑”战略
1、加大科技平台建设投入。统筹安排平台建设专项经费,统筹平台用房和软硬件环境建设,配备必要的专职人员。设立“科技平台培育基金”,重点支持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关键部件制造与检测、地方农特产品深加工和汉江流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研究等领域筹建新的省级平台,争取到2020年新增10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
2、加强科技平台管理。科学制定科技平台建设发展规划,完善平台管理制度,优化运行机制。加大对科技平台投入产出的绩效考核力度,提高平台开放度,发挥科研平台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作用。加强开放基金管理。
3、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打造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加快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到十三五末,全面优质完成大学科技园园区基础设施二期及三期建设工作,完成科技园全部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
依托大学生创业CLUB省级众创空间,争创并做实国家级孵化园。十三五末,提供面积不少于2000平米以上众创空间,至少容纳40个以上项目团队同时创业;提供不少于60个流动工位满足创客需求;提供创业沙龙、创业洽谈和项目路演等服务区域;提供信息化创业培训场所;招商引资或自筹资金完成科技创业中心的建设,将科技创业中心建设成为襄阳市创业的示范中心,乃至于服务覆盖整个鄂西北地区的创业孵化器。
(三)加强科研与教学协同发展,增强协同发展的实效性
1、加强科研与教学协同培养人才的实效性。科研与教学融合协同培养人才,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要研究制定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的具体办法;完善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团队和科研课题的管理办法;把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纳入“博士科研启动基金”的考核管理;鼓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造、科技发明,包括毕业论文、实践实训、创新创业项目等。
2、加强科研与教学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实效性。研究制定“科研参与促成长、科研经费助教学、科技协作搭桥梁”的具体举措。真正把科学研究渗透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去,科研教学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形成良性互动局面。
3、加强学产研教结合的实效性。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参加社会实践、参加创新研究和创业,使学生在生产实践、课题研究、创新创业中得到锻炼,使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得到落实。
(四)加强应用型研究,推进科技产业化,打造以科技产业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1、推进校地校企深度合作。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改造,积极参与各类重大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瞄准经济建设主战场,鼓励和支持教师加强横向科技合作,面向行业、走进企业,积极围绕行业、企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合作。
2、搭建成果孵化载体,推进成果转化力度。一是构建校内科技创新体系,明确科技园使命责任;二是对接学校和政府各类资源,争取外界给予更多支持;三是加强与二级学院合作,实施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主要来源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孵化高科技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新技术改造和调整传统产业、推动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国家税收、促进社会就业。
3、完善成果转化体系,实现科技产业跨越发展。完成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形成科技与产业联动发展的新型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依托创业平台,积极引导老师创新创业,将孵化成功的科技项目、科技企业做大做强,逐步构建起学校内部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循环系统,成功扶持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发展,保证学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争取标志性科技成果转化10项以上,成立控(参)股企业达到50家
4、加强咨询服务。加大对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等方面开展研究的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乡村、社区调研,广泛开展应用性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繁荣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5、加强知识产权成果保护。加大专利申请工作,完善专利申报服务体系,拓展技术转移市场。提高对授权专利的奖励力度,扩大专利基金规模,做好授权专利的维护工作。
(五)把握市场经济导向,积极寻求经济增长点,拓展经济增长渠道
1、依托学校教育发展优势,打造特色鲜明的品牌,形成品牌效益。充分利用和发挥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和智力人力资源,成立湖北文理学院教育产业发展集团,积极谋求与国内富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家和民办教育投资者合作,创办多元化教育产业实体,打造一个集幼儿园、中小学于一体的高端教育品牌和集幼儿影视表演、智能机器人开发、教材教具研发制造、实体门店于一体的综合经济体,带动教育产业链快速发展。一是开办“湖北文理学院附属幼儿园”;二是开办中小学教育;三是大力发展教育产业。
2、科学整合资源,积极进行产业战略转移。一是大力整合资源,科学合理进行产业重组,实现优势资源配置和资源共享,重点做实做优、做强做大若干骨干企业,构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二是拓展新的融资和发展渠道,逐步对划转企业进行股权多元化改革,利用资本运作方式,通过“投入——公司增值——溢价出让”的新模式,获取更大的资产增值和盈利;三是推行实体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实行全成本核算,抓好降本增效,提高盈利水平。
3、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科学选择投资项目,充分运用国家对国有资本支持和学校的科技成果资源,争取国家财政支持,孵化和培育新的企业。“十三五”期间,把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作为重点工作,公司将借助学校当前综合改革的良机,积极推动学校为教师创造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良好氛围和政策环境,重视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文化产业等领域的孵化和投资力度。逐步建立公司“投资孵化、产业化、资本市场、逐步退出”的循环机制,使公司的资本投资保值增值,从而持续发展。
4、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科技产业。对公司发展前景好的高科技企业,具有强大自主创新优势的企业,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进行增资扩股,使企业做大做强;对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现有及新投资企业,公司大力支持其通过资本手段并购、重组,争取培育一、两家上市公司。通过直接融资、配股、增发等一系列举措,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和规模不断提高,业绩大幅增长,也使得公司经营性国有资产获大幅增值,对科技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六)大力扶持重点子公司成长壮大,系统布局,推进下属市场化进程
1、抓基础、重实效,科学管理子公司运营。以提高子公司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以子公司绩效考核为抓手,支持下属子公司以提高员工综合待遇为立足点,充分激发人力资源活力,活跃内部运行机制,建设精干、高效的管理团队。抓好子公司基础工作、基本功和基层建设。全面实现子公司财务预算、决算制,全面控制经营成本;同时将费用与相关部门挂钩,形成双向管理,进一步控制各项费用支出。重视子公司经营生产中的安全管理,有效管控可能的经营管理安全隐患。
2、借平台、抓优势,大力推进物业公司发展。一是找准定位,发挥优势。物业公司的发展将立足于校区物业服务,逐步发展到公共物业(比如科技馆、图书馆等)、医疗服务业、政府物业与学校物业。二是分层规划,阶段实施。建立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三大体系,以提高物业服务质量。物业公司计划在五年内利用自身优势,逐步接管大学科技园物业和中心医院物业,并以此为契机和平台,扩大公司在襄阳市的知名度,为以后进入酒店物业、商场物业、工厂物业等做准备。
(七)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推动学校新型智库建设
1、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阵地意识,维护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勇于创新,通过改革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教学水平,培养一批理论联系实际,功底扎实,勇于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和青年理论骨干,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咨政育人,提高全民族人文素质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
2、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规划。学校要制定繁荣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专项规划,相关二级学院要高度重视并结合学科特色制定好各自的发展规划。
3、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和条件改善。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建设,要引进和培养一批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充实到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每年投入不少于50万元设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用于开展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
4、发挥多学科优势,提升为各级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咨询的能力。大力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加快文化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积极响应中央“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号召,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聚焦重大问题,服务国家战略,深入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党和国家、地方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
(八)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技政策体系
1、深化校院两级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校院两级科研管理职责,强化学校规划指导和协调服务职能;同时推动管理重心下移,进一步下放管理权限,简化审批手续,赋予二级学院在资源配置、科研考核、绩效分配等方面的更大自主权。
2、加强科技管理服务队伍建设。定期开展校院两级科技管理服务人员培训,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政策水平、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逐步完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3、创新科技工作组织管理模式。大力推进组建跨学校、院系、学科的研究机构和研究团队;探索“以项目为中心”的科研管理模式,积极引导研究成果向重点学科、特色学科方向汇聚。
4、完善科技政策体系。进一步修订完善相关政策,规范科技经费的使用与管理,加强科技经费的绩效考核。加强企业制度建设,规范企业管理行为。逐步制定、实施并完善公司组织架构及内外部各项管理制度,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准则及工作流程,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坚决落实执行《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管理制度汇编》,规范企业行为;试行推行预算管理和经营项目绩效考核制度,对企业的业务、资本以及财务尝试全面的预算管理,建立项目、资本投入的科学论证机制,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避免国有资产的闲置浪费和流失,确保资金的安全。
5、改革科研考核评价机制。实施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考核和二级学院分类考评。加大职称评审在科技工作中的引导作用;完善目标考核体系,强化对应用性研究、重大产出、标志性成果、特色研究的引导作用;探索设立“科研特区”,对承担重大项目、重点培育的科研骨干实施特殊的政策;突出核心科研工作在绩效分配中的比重;改革科研评价机制,根据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区别,积极推行科研成果根据学科特色进行分类评价。
(九)加强科技合作交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
1、深化与重点高校的科技合作。充分利用部属重点高校的优势资源,加强对学校学科建设、学术骨干培养、科研团队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点项目申报和研究等工作的指导作用。各二级学院要细化合作计划,明确合作的人员、内容、方式及时间节点并认真落实。
2、加强学术交流。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完善教授、博士定期学术报告制度,加强校内学术交流,活跃学校学术氛围。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学校从时间上进行保障,经费上给予补贴。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这个无形资产去盘活公司的有形资产,形成一个有战斗力、开拓精神、团结的领导班子;形成一支以企业为家,具有较强集体荣誉感的员工队伍;形成一个员工有明确责任、公平的业绩评估制度;最大限度的自由空间来施展个人才能的管理机制;形成一个"人人以企业为家,企业以人人为荣"的工作环境。
(十)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严明学术纪律
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强化学术规范意识。积极倡导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持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严肃查处学术不端行为。建立个人科研诚信档案,对存在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的人员,在职称评审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其三年内参加各类推优、评优等活动的资格。

打印】【 关闭】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