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决策参考

黄达人:我所理解的本科应用型转型
发表时间:2015-11-17 作者: 浏览:

 

应用型最重要的内涵是让我们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让我们的学校更好地具备服务地方、服务产业的能力,落脚点是办社会满意的教育。
 
在今天这个论坛上,我的身份是一个被收编的游击队员。去年六月份,参加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在天津召开的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立大会。在会上,我被聘为联盟顾问。
这段时间,就地方高校本科应用型转型发展问题走访了一些学校。看到很多学校明确提出要走应用型的道路,而且不少已经付诸行动。安徽、河南、山东、重庆等省市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出台政策或给予资金支持,鼓励转型。
教育部及时进行了总结、推广和部署,并指导成立了技术应用大学联盟。我认为,这是中国进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非常重要的战略步骤。
下面,谈一谈我对于本科应用型转型的一点理解。
一、应用型代表着一个方向
1.对于全局的意义。
我认为,讨论应用型,不应该在定义上做文章、去纠结,而是应该看到其本质。我想,应用型最重要的内涵是让我们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让我们的学校更好地具备服务地方、服务产业的能力,落脚点是办社会满意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所有大学都应该来关注。
以中大为例
中山大学办学的指导思想是国际水平,国家需求。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实施以后,广东需求就是国家需求。一直以来,我们都是把广东需求作为学科、专业布局的依据,例如,农业学科、海洋学科等等。
在研究上,也非常关注应用研究。例如,医科,明确提出以疾病为导向;文科,我们主张问题导向。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特别注重给应用研究特长的教师以职称晋升特殊的通道。
在国际合作方面,结合广东在核电、电子等支柱性产业需求,先后成立了中法核工程学院以及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
2.现在提出本科应用型转型有着特定的背景和含义。
从背景来讲,有两个方面:一是特殊的时代背景。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二是大学生就业成为全社会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的毕业生。
我理解,现在提应用型转型还有着特定含义:
第一,特定对象。主要针对新建本科。
第二,特征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第三,人才培养的定位是要培养技术型人才,强调回归职场。我很赞成北京交通大学查建中教授对于应用型的理解,他认为,这是面向职场的专业教育。我觉得,是否也可以说,应用型强调面向一线、面向现场培养人才。
第四,研究工作的定位强调面向行业、面向产业的应用研究,以产学研结合为特征。重点关注管理规范创新、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等等。
需要强调的是,应用不代表低水平;面向职场培养人才也不是低水平;强调应用研究更不是低水平。我特别认同清华大学谢维和副校长曾经说过的,大学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上可能定位各不相同,但不应以定位来判断大学的水平。大学的办学水平不是体现在办学定位上而是体现服务于定位的水平上。作为大学的管理者,重要的是找准定位,然后把自己的定位做到最好。
二、本科应用型转型形式的多样性
去年年底,我请陈至立同志为海外大学校长访谈录作序,她说她最重要的意见,就是要注重大学发展的多样性。
美国工程院院长、马里兰大学前校长牟德博士以及马里兰大学前副校长、台湾中央大学前校长刘全生教授与我交流时也表示,大学的多样性是美国大学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趋势。
香港城市大学程星副校长则套用了一句名言:平庸的大学都是一样的,而优秀的大学则各有各的优秀。
我想,大学发展要多样性,本科应用型转型同样也要注重多样性。
在现实中,我看到了各种精彩案例。有的立足地方,强调错位发展。例如,黄淮学院、徐州工程学院。有的原来是行业办学,现在要回归行业,强化行业。例如,武汉纺织大学、重庆科技学院、南京工程学院。有的没有行业背景的学校也积极对接行业和区域支柱产业。例如,常熟理工学院、东莞理工学院。有的是中德合作,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课程改革思路。例如,合肥学院。有的建设与城市密切互动的城市型大学。例如,成都大学。等等。
另外,各个学校探索应用型转型的规模和范围也各不相同。多数学校整体转型,也有的学校在几个学院甚至在几个专业先探索应用型转型之路。例如,曲阜师范大学。
三、积极推进本科应用型转型
在推进转型的过程中,我认为接下来要讲的六点内容,都应该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思路下进行:
1.明确办学定位。
一所大学有什么样的办学定位,关键就要看校长、书记有什么样的治校理念。例如,武汉纺织大学曾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后来把校名又改了回来,目的是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发展道路。
2.走应用型道路,专业结构调整先行。
在明确办学定位以后,首先考虑专业结构调整。
一是专业调整的前提是做好社会调查。通过走访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管理部门,了解行业和社会对于大学的期待。在这方面,很多学校都做了很好的探索。
二是围绕所服务的行业、产业,建设相应专业群。
很多地方高校提出,由于要对接地方、对接产业,在设置目录外专业上有较大的需求。在现行专业目录管理的框架下,建议允许各校在专业目录下自主设置专业方向,并将专业方向体现在毕业证书上,以满足需求的多样性。
3.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注意从岗位能力倒推培养方案。
由于人才要面向职场,在培养方案中对实践环节(实验、实训、实习等)应予以特别的重视,时间上给予充分的保证。
4.注重专业核心课改革。
我注意到,对于不同的学校,课程改革的抓手是不一样的。比如985”大学,往往把通识课作为切入点,而应用型本科高校,首先关注专业课的改革。
我认为,在课程改革时还应该注意到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工程教育国际论证基本要求。
5.重视学科建设。
在本科应用型转型中,重视学科—专业的一体化建设。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学生对职场的适应性,而不要求在专业教育中学科知识的完备性和系统性。对此,查建中教授有一篇13年11月发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上的文章《面向职场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我特地向各位推荐。同时,大学的另一个重要群体是教师,他们是学科的专家。学科水平高低是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我想,专业是培养学生的组织形式,而学科则是教师的成长道路。围绕行业、产业建设专业群,但支撑专业群的是学科群。
事实上,很多新建本科院校是以前的老中专升上来的,一方面强调要向应用型转型;另一方面要注意从专科到本科的转型。研究《高等教育法》可以看到,学科是本科区别专科的重要特征。
我认为,应用型一是体现在培养的学生为职场所欢迎,二是体现在学校有能力为社会和企业的服务,而服务能力的基础就是学科的水平。山东科技大学的例子。主校区由泰安迁到青岛。在泰安主要是大地测绘,在青岛大力发展海洋测绘,迁移前提是高水平的测绘学科。
学科与研究是密不可分的。大学的研究,关键是找准定位。
我在个别高举应用型大旗的大学里看到,对教师获得自然科学基金给予了特别的报道和表彰。我认为,学校不可以干涉老师要从事什么研究,因为这是学术自由,但是学校的政策应该明确鼓励开展应用研究。
6.“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所谓双师,一般认为要有企业的经历,对此,我并不反对。但是我认为,更重要是强调能力,强调老师是否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否具备服务社会的能力。我校有几个突出例子,自己没有企业工作经历,但是有解决企业问题的能力,培养的学生也主要服务于企业。我认为,能力重于经历。
双师的培养路径上,一般高校都注意引进企业人才和把教师送到企业锻炼这两方面的工作。我也赞同受访高校很多老师的经验,他们认为,学校与企业共建合作研究平台,共同完成研究项目,并尽量吸收学生参与,既是产学研合作最好形式,也是培养双师型教师最好的途径。 (作者:中山大学原校长、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专家黄达人)
 

打印】【 关闭】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