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决策参考

扎扎实实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发表时间:2014-09-29 作者: 浏览:

同志们:
    7月2日和3日,学校领导班子认真听取了各二级学院以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的上半年工作情况汇报。7月9日,李校长以专家和校长的双重身份作了一场“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与人才培养改革”的专题报告。按照马书记在报告会上的讲话,李校长的这个报告,对于我们学校事业的发展,对于教学工作、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针对性和指导性。马书记要求我们认真学习、认真领会。下面,我就如何扎扎实实推进我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和教务处同志学习探讨的基础上,谈些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认识问题
    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是我校今年三大改革之一,党委和行政给予了高度重视,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多次开会专题研究,马书记和李校长经常询问进展情况并给予具体指导,学校领导班子成员高度关注并给予积极支持。从上半年的整体情况看,各职能部门和各二级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都有一定的认识,都在按照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抓落实,按照苏顺强处长的说法,可以说取得了阶段性效果。但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李校长在报告中已经明确指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我觉得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认识还不到位,还不深刻,还不平衡。为什么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落实而有成效,我认为有四点认识还需要强化,形成全校各级领导班子、各级干部、全校师生的共识,并切实体现到和落实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中去。
    第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事关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重要抓手,必须与学校发展目标定位相适应相符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将在即将召开的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上进一步明晰和确定。总地来说,就是要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地方化或者区域化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一所大学,应当有她特有的文化追求,有她特有的价值追求,有她特有的发展追求,从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那么,我们的追求应当是什么?这一学校发展目标定位既给我们指出了追求的方向,又给我们出了一个非常大的课题,或者说非常大的命题,这就是如何探索出一条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新路。所以,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适应和符合学校这样一种发展目标定位。
    第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事关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实践学校办学理念的重要抓手,必须与学校办学理念相适应相符合。应当说,我们现在有许多好的办学理念,在让学生享有更好的教育总的理念指点下,在发展战略、管理方略、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大学文化建设等方面,都有一些好的办学理念,比如在隆中谋天下,建设五个校园,办院就是办校,敬畏教学、学在隆中,等等。这些办学理念如何去体现、如何去实践,最重要的靠我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去体现、去实践。
    第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事关教师的学科专业发展,是教师安身立命的重要抓手,必须与教师的学科专业发展相适应相符合。我们应当认识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教师的学科专业发展,与教师能否安身立命,息息相关。教师既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主体,又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保障。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是教师安身立命的看家本领,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展和成效。同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有效推进,一定也必将促进教师的学科专业发展。
    第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事关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学生学习质量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必须与学生的学习质量发展质量需求相适应相符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都要从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考虑,而不是从是否有利于教师的现状和现实来考虑。我们要把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质量,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关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李校长重点强调的一个问题,因为它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牛鼻子”。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整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是无的放矢,就是“抓虾”。搞好专业培养目标定位,需要从七个进一步明确中抓落实。
    第一,要进一步明确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内涵。就全校来讲,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何谓“应用型专门人才”?我觉得需要同时把握两点,其一,这样的人才必须是理解掌握了本专业的成熟的理论和技术,其二,这样的人才必须是能够把理解掌握了的本专业成熟的理论和技术熟练地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去。何谓“高层次”,就是要牢牢把握我们培养的是普通本科层次,而非研究生层次,更非专科层次。这种“普通本科层次”,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对本专业的理论和技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在掌握的基础上熟练地应用,而且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具体化,正如李校长在报告中所说,比如:工程技术人才,可以分为技术员、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等,我们对应的到底是哪一个层次要明确。我们各个专业都应当按照这样一种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内涵的理解,来细化和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给出一种准确而明确的说法。
    第二,要进一步明确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三个理念。这三个理念,一是普通本科的基础性和阶段性,二是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和对接性,三是行业职业的准入性和资质性。我们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改出特色,甚至学校要办出特色,需要我们对这三个理念的理解、把握和下功夫。我觉得,我们要探索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新路,这三个理念可能是我们应该遵循的理念。就这三个理念的要义和重点来讲,普通本科的基础性和阶段性,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夯实;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和对接性,要求我们要特别注重社会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行业职业的准入性和资质性,要求我们要认真研究行业职业的准入条件和资质条件。需要说明的是,这三个理念必须三位一体,有机结合,共同落实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各个环节之中,首先必须反映到专业培养目标之中。
    第三,要进一步明确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应当具备的三种能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需要以培养这样三种能力为主线:一是通用能力,包括思想道德、身心健康、为人处事、修身伦理、沟通合作、外语、计算机等;二是专业基本技能;三是专业核心技术应用能力即专业核心技能。每个专业都应当明确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有哪些,核心技能是哪几条,并且使本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人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一点应当成为考核每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科学合理适用的重要指标。
    第四,要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下的培养规格和培养标准。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级,即总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标准,它们共同构成专业培养目标的完整定位。培养目标是落实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培养规格是落实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培养标准是落实培养规格的具体化。总的培养目标只有细化为具体的培养规格和培养标准,才能为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内容的安排、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提供基本依据。按照这样一种理解,我们每个专业除了要有准确而明确的培养目标的概括性描述外,还要按照上述三个理念和三种能力的要求,细化为具体的培养规格和培养标准。
    第五,要进一步明确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和创业所从事的行业、职业、岗位是什么。我们都知道,这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应有之义、应当明确的内容。但问题在于: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的时候,往往大而空,华而不实,不甚明了,好象我这个专业培养的学生是万能之才、全能之才,什么行业、什么职业、什么岗位都能胜任。我们要知道,现在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我们的专业绝大多数高校都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专业建设、专业发展如何在与其他高校的竞争中取胜,我们每个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如何在与其他高校毕业生市场就业创业竞争中取胜,就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因此,每个专业必须明确我们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就业和创业所从事的行业、职业与岗位是什么,并且切实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同样首先要明确到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之中。
    第六,要进一步明确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特征。结合李校长的报告,我想我校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特征是否应当具备如下六点:(1)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对接,(2)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3)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要求对接,(4)培养标准重视学科专业基础、强化技术理论、注重应用技术,(5)培养过程体现校企合作、突出实践教学,(6)科学研究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技术研究为主。这六点培养特征应当体现和落实到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之中。
    第七,要进一步明确各专业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上述六个问题研讨清楚、明确清楚之后,我想,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就会逐渐显现,并形成各个专业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们一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不能很好地提练出来,给出一个有特色的表述,大概就与上述六个问题有很大关系。我们希望,在学校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之下,各专业都有自己的切合专业特点的具体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双证通融”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主辅修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等。
    三、关于课程体系改革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课程体系改革,因为培养人才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建立科学合理适用的新的课程体系,是我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什么是课程体系?简单地说,课程体系就是诸多课程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从层次上来讲,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在这里,我们讨论的是微观层次,就是一个专业或一门课程的结构体系。对此,我想要从四个高度重视上抓落实。
    第一,要高度重视课程体系的设置依据和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设置依据应当是前面所说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标准。也就是说,课程体系改革应当随着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标准的定位而进行,把课程体系设置作为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标准定位的落脚点、落实点。在此基础上,课程体系设置有个整体优化问题,课程体系设置不能是哪个老师说怎么设就怎么设,也不能是哪个老师能讲什么课就开什么课,课程体系设置需要专家老师们包括用人单位专家在一起,反复集体研讨和论证。
    第二,要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分析研究。只有弄清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适用的课程体系。因此,每个专业都要认真研究与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相应的人才知识结构,包含哪几个部分?理论基础是什么?专业知识是什么?技术基础是什么?核心技术是什么?它们各自又包含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可以构成什么样的课程模块?这些课程的顺序如何开设?哪些是最基础的?哪些是拓宽的?哪些是必修的?哪些是可以选择的?
    第三,要高度重视课程体系改革重点和难点的突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呢?我想,应当是如何围绕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应当具备的三种能力而设置课程。具体来说,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当明晰确定如下四大课程体系模块:(1)与学科专业基础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模块,(2)与通用能力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模块,(3)与专业基本技能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模块,(4)与专业核心技能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模块。每大课程体系模块的每门课程教学内容,应当主要围绕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进行编排和取舍。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有3个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予以解决:一是学科专业大类基础平台课程如何建设的问题,二是实践教学课程化不高、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三是通识教育课程门数不足、优设不够、不受学生喜欢的问题。通识教育课程不仅含有重要的基础知识,更含有一些重要的思想和方法,如何对这些重要的、容易被忽视的教学内容进行挖掘,对于我们综合性大学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十分重要。
    第四,要高度重视课程体系改革的学科效应。这就是说,课程体系改革不仅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涵,也应当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涵。我们应当具有这样一种意识和行动:课程体系的改革不是孤立的、单方面的,它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应有之义,因为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紧密联系的、相互促进的,学科建设的要素与专业建设的要素具有极高的契合度,可以说,学科就是一个完整的、不断发展的课程体系的总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需要高水平的应用性学科建设;高水平的应用性学科建设,必然要有高质量的应用性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认识到这一点,课程体系改革意义重大;做到这一点,课程体系改革任务繁重。因此,每个专业对课程体系的改革要下大力气认真研究,既要把课程体系的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又要纳入到学科建设之中;既要把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果如教材编写作为重要的科研成果,又要把学科建设的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
    四、关于课程教学改革问题
    课程教学改革,重在抓好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课程学业考核改革三个方面。对此,我们需要从四个方面的大胆探索中抓出成效。
    第一,要大胆探索有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式。所谓“有特点”,就是要通过与我们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标准定位相匹配,与重在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相匹配,形成有自身特色的课程教学模式。总的要求是,所有课程的课程教学模式都应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相互联动。在这一总的要求下,希望大家各显神通,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探索出不同类型课程、不同门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出来。比如大班讲授+小班课题讨论的课程教学模式,基础知识学习+项目训练辅导+项目成果展示的课程教学模式等。同时,要注重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的积累,比如编写、开发、建设的优质教材、特色教材,课程教学案例库,实务教学样品室,项目成果展示厅,等等。
    第二,要大胆探索有特点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教无定法,但要得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现代教学方式方法就是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起来的方法。”其特点有三:(1)双边性,教学既包括教师传递信息和控制职能的教授法,也包括学生听讲、观察和阅读的学习法。(2)双部性,教学不仅要注意控制学生的外部活动,而且更加要重视学生的内部活动。(3)双型性,就是模仿型和创造型。教学既要借助于学生的模仿,使学生获得现成的知识,又需要借助于学生的创造活动,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与这“三双”特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大多存在“三单”现象,即“单边”现象、“单部”现象、“单型”现象,不少是教材的“播音员”、PPT的“放映员”。为此,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刻不容缓。在去年暑期工作会上,我提出我们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要坚持六个原则:一是以学生学习为核心为中心,学生成为真正的教学过程主体,二是教师重在指导和引导,角色定位取向教练和顾问,三是师生共同清晰构建学习目标,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期待,五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六是研讨式行动式学习。要通过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实现课堂教学由“老三中心”向“新三中心”转变,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转变。大力倡导将教授方式与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的教学相长的方式方法,如启发探究为主式的教学方式方法、问题导向为主式的教学方式方法、基于项目学习式的教学方式方法等。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从“重视教”转向“重视学”、从“重点研究教”转向“重点研究学”。要通过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彻底扭转课堂教学不够生动、不够逻辑、不够透彻、不够互动、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教学现状。
    第三,要大胆探索有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一要将实践教学层级化,实践教学可以分为课堂实践教学、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四个层级。这四个层级每个层级的实践教学内容要从整体上分配好、细化好,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纳入到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安排。二要将实践教学课程化,每门课程都可以明确由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两部分组成,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融合、相互支撑。要有专门的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进度安排、实践教学学业考核等。三要将实践教学平台化,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见习、实验、实习、实训、工程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八种,这八种实践教学都要明确地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教学平台上。这些实践教学平台可以与上述实践教学层级相对应分为基础实践教学中心、专业实践教学中心、综合实践教学中心,也可以分为公共基础实践中心、基本素质实践中心、专业基础实践中心、专业工程训练中心、校内校外实习基础等。这些实践教学平台都需要切实加大投资建设力度,要特别重视校内模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特别重视具体的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每天每个实践教学平台都有学生在进行实践教学,每个实践教学平台利用率高、师资优良、管理规范。
    第四,要大胆探索有特点的课程学业考核方式方法。课程学业考核重在理论知识考核、实践能力考核和学习过程考核三个方面。课程学业考核要严格,课程学业考核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三个方面每个方面如何考核,要针对课程特点大胆改大胆试,既要科学合理,又要简便易行,重在考核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思维能力。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学习过程考核,因为这是影响学风和教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我经常拿作业为例,试想,如果每个教师每次课后都不布置作业,或者几次课布置一次作业,或者每次布置的作业量很少,那么学生课后时间干什么,当然有正事可做,比如体育锻炼、社团活动等,但更多的课后时间干什么,那只好去上网吧、打游戏、谈情说爱。我想,一个老师一次课后应当布置两种作业,一种叫课后作业,一种叫下次课前书面作业。这两种作业都要有具体标准,比如课后作业,如果在半个小时内就能完成,那不叫作业,如果抄抄教材抄抄书本就能完成,那也不叫作业,如果不查阅图书文献或进实验室做实验就能完成,那也不叫作业,如果不上课或者上课不听你讲课就能完成,那更不叫作业。诸如此类的学习过程都应当有具体的考核标准。
    五、关于教师教学水平提高问题
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需要有与这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切实提高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学水平。对此,我们还需要在三个方面努力努力再努力。
    第一,要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何谓“双师型”,我认为可以分为三种:一种叫“双职称型”,即既有教师职称,又有行业职称;一种叫“双资质型”,即既有高校教师资质,又有行业职业资质;一种叫“双素质型”,即既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又有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和水平。就全校教师而言,每个教师至少应当成为“双素质型”的教师。能够成为“双职称型”和“双资质型”的要努力成为。
    第二,要努力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李校长在报告中强调,“大学教师不能什么都研究就是不研究自己。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最大、最直接的学术研究是对教学本身的研究。”教师是否主动开展教学研究,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是教师是否敬畏教学的体现,也是教师主动性是否发挥的重要指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的课题哪里来,就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中来。
    第三,要努力寻找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途径。每个学院每个专业都要认真分析师资队伍现状,每个教师也要进行自我分析,就“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规划和计划,针对规划和计划提出具体的实现措施路径,在统筹的基础上抓紧实施。需要强调的有两点,其一,与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相适应,我们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既需要有国际视野培训经历的教师,又需要有学从大师研修经历的教师,更需要有企业实践锻炼经历的教师。其二,重视学研产结合,通过走学研产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六、关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问题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要本着能力主线、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原则,按照四个共同的要求抓好落实。以积极务实的态度重点探讨体制机制上的校企合作、培养过程上的校企合作。就以下问题开展实实在在的校企合作:(1)培养标准问题,(2)课程体系建构问题,(3)质量评价问题,(4)培养过程实施问题,(5)教学科研平台建设问题,(6)课程开发建设问题,(7)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等。鼓励和提倡以学院或专业为单位,成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理事会,明确校企合作的具体事项和内容,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校企合作的体制和机制。通过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成立,调动地方、行业、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寻求地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骨干企业的支持,提高我们对地方、行业、企业的声誉度和贡献率,形成校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良性互动局面。
    七、关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问题
    要按照马书记讲话和李校长报告的精神和要求,从新的学期开始,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落实。
    第一,认真做好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社会市场需求调查分析,尽快完善制定好人才培养方案,这是当务之急。
    第二,尽快重构、出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并实质性地开展工作,包括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监测体系、质量评估体系、质量反馈与调控体系、质量管理组织体系。
    第三,坚持并严格执行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和科研业绩考核两个文件,切实与教师业绩津贴、职称评聘挂钩。
    第四,继续抓好转变教师教风十项规定的严格执行,加强教师教学常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
    第五,加大教学督导力度,教学督导要通过随机听课、检查教师课堂纪律、教学效果、教案、作业批改、考试质量、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等,切实发挥督教导教、督管导管、督学导学的作用。
    第六,实施并运用好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切实发挥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作用,激励和调动所有专业教师参与专业改革、专业建设的积极性。
    同志们:《三字经》讲,“教之道,贵以专”。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话说起来还好说,事做起来可难做,但再难我们也要做,越难越要做,而且必须做好,早做早奏效。如果说到目前为止,我们重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讨和设计,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要重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实施和落实。设计的好不等于实施的好落实的好。希望大家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个问题上,不要表面化、不要表象化、不要纸上化、不要形式化,而要抓具体抓精细抓深抓专。相信大家一定会发扬“贵以专”的精神,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探索出一条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新路来,以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迎接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的召开,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的精神。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学习体会,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教。
 

打印】【 关闭】 【 返回顶部